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秘千年而不宣的归藏数是破译经方剂量之迷的金钥匙

作者:一念觉者
一气周流


一气周流,运动圆否,滞在何处?轻轻一拨,恢复即可.
杯中之水,量多量少,温度如何?误伤元阳,虚则补之.

其实一气周流,无所谓阴阳,左升者为阳,右降者为阴,随升者阴,顺降者阳,所分者,体与用耳,明乎左右,晓乎体用,阴阳自判。所谓一者太极也,所谓阴阳者,两仪分也,助一气之周流,即和阴阳,阴亏必及阳,阳损必涉阴,所异者,量耳,费一而谈二,害无穷也!

以相火为体例,
太极左边肝肾脾体阴而用阳—>化气上升而成太极白鱼—>相火释放—>少阳之功—>肾精足,相火位;
太极右边肺心胃体阳而用阴—>成形下降而成太极黑鱼—>相火收藏—>少阴之功—>阳气足,君火明。
他事仿此,勿执着名相.
隐秘千年而不宣的归藏数是破译经方剂量之迷的金钥匙
天地圆圆一个圈,乾旋坤转任自然,识得其中阴阳理,万病都在一掌中。

在通行本《伤寒杂病论》中,仲景言方治而不谈药性,其用药心法悉遵古汤液经之制,而对于经方方药的配伍法则和剂量更是守口如瓶,隐而不言,避而不谈,故有“中医不传之秘在药量”一说,一千八百年来人们绞尽脑汁的都在试图破译经方剂量的奥妙,但因缺乏师承相授,得不到打开经方剂量之谜的金钥匙“只能照猫画虎,刻舟求剑”的使用经方原方,而经方剂量的古今折算,更是盲无所知,更有甚者,以汉代之度量衡制标准来考证伤寒论之经方剂量,这一错误做法严重违背了圣意,殊不知张仲景虽生于汉代,但伤寒论传承的是伊尹汤液经之制,张仲景只不过是汤液经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者,其经方剂量岂能与汉代度量衡制标准同日而语。

还有的学者受西方实证思维的影响,用实测药物的方法来考证经方的剂量,这一低级的做法因药物的产地品种不同的客观限制,又存在较大的误差,仍然不能还原经方剂量的本来面目,经方的一两到底合现今的多少克,形成众说纷纭,难求一致的局面,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世人不识伤寒论的来龙去脉,余在此大声疾呼,一千八百多年来,人们都在误读伤寒论,其实伤寒论是一部医算之书,是数术中医的鼻祖,其中的理论体系,远远早于内经,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而内经只不过是托名黄帝的春秋战国时代作品,是诸子百家争名的产物,远没有汤液经的传承之作伤寒论理论体系完善而严谨,伤寒论是以连山诊断为体,归藏用药为用,欲破译经方剂量之秘,非得有归藏数不可,而几千年来人们都在周易上兜圈子,对于不通行于世的连山和归藏更是知之甚少,这是困扰后学达几千年的根本原因。


黄帝得河图,大禹受洛书,夏人因之曰连山,商人因之曰归藏,周人因之曰周易,河洛和三易是一脉传承之作,伤寒论之理论体系就是河洛和连山归藏数术中医的巧妙结合,如果不了解河洛和三易就休想打开这扇紧闭的大门,连山黄道历法的应用和归藏数理的巧妙结合,铸就了汤液经的传承之作伤寒论的应用而生,欲睹伤寒论之风采,非通三才之道得往圣之心者不可,而千古不传之秘归藏数是破译经方剂量之秘的金钥匙,

桂枝汤全方16两,以应归藏数16,8两半麻黄汤,以应归藏数17之半,而标准小柴胡汤全方之剂量是36两,以应归藏数18之倍,其中的奥妙非不学问人所可妄谈,单方有单方的归藏数法,复方有复方的归藏数法,归藏数既有大数又有小数,还有总数,其中的平均数为16,以合天地人三才之数,经方剂量的度量衡制标准,也是由归藏数,经严密的计算后决定的,伤寒论的所有方剂。都以归藏数为制方标准,遣方用药的奥妙就隐藏在归藏数中,

在药味相同的情况下,增减其中的某味药后,因剂量的改变而功效和所治疗的部位即发生变化,十六两的桂枝汤和十九两的桂枝加附子汤,其所治的三阳三阴病证就有天壤之别,而剂量的变化都有规矩可循,岂可随便乱开而无法度,今人用药无法无度,无规无矩,以意而为之,其疗效之差,可想而知,古人办任何事情都循规蹈矩,如果没有严密数学运算,能完成精美青铜器的制作吗,能完成万里长城和都江堰等浩大的工程吗?

河洛图书和三易这一史前文明的产物,是开启中华文化宝藏的金钥匙,今人不理解他的奥妙所在,也就读不懂上古历史了,伤寒论的百家争鸣局面由此而形成,伤寒论是数术中医的鼻祖,诊断用药都在一掌之中,望闻问切与伤寒论医算之书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之上,面对一个疾病,可以在数十秒内作出诊断和用药而不受时空限制,试问天下有谁能达到如此上工之水平,非伊尹扁鹊和张仲景莫属,因为他们是量天测地之人,连天地都可以用数学测量的人,面对疾病难道不可以屈指一算吗,治未病在他们看来何难之有,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文化积淀在他们的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千万不可小看我们的古人,回归中国古代文化是大势所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不远的将来,到时伤寒论的真面目就会大白于天下,愿天下学人拟目以待吧!



长沙方歌括

清·陈修园

桂枝汤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
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桂枝加附子汤
汗因过发漏浸浸,肢急常愁伸屈难,
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
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
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
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
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热成。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
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
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甘草干姜汤
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
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芍药甘草汤
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
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

调胃承气汤
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
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四逆汤
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
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葛根汤
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
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葛根加半夏汤
二阳下利葛根夸,不利旋看呕逆嗟,
须取原方照分两,半升半夏洗来加。

葛根黄芩黄连汤
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
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麻黄汤
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
喘而无汗头身痛,温覆休叫粥到牙。

大青龙汤
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
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

小青龙汤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
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若渴去夏取萎根,三两来加功亦壮;
微利去麻加荛花,熬赤取如鸡子样;
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一枚功莫上;
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
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
朴加二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

干姜附子汤
生附一枚一两姜,昼间烦躁夜安常,
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

桂枝新加汤
汗后身痛脉反沉,新加方法轶医林,
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
须知禁桂为阳盛,略汗全凭热势操。

桂枝甘草汤
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
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四两悸堪治,
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施。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亦须分,
半升夏最除虚满,汗后调和法出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病因吐下气冲胸,起则头眩身振从,
茯四桂三术草二,温中降逆效从容。

芍药甘草附子汤
一枚附子胜灵丹,甘芍平行三两看,
汗后恶寒虚故也,经方秘旨孰能攢。

茯苓四逆汤
生附一枚两半姜,二甘六茯一参尝,
汗伤心液下伤肾,肾躁心烦得媾昌。

五苓散
猪术茯苓十八铢,泽宜一两六铢符,
桂枝半两磨调服,暖水频吞汗出苏。

茯苓甘草汤
汗多不渴此方求,又治伤寒厥悸优,
二桂一甘三姜茯,须知水汗共源流。

栀子豉汤
山栀香豉治何为,烦恼难眠胸窒宜,
十四枚栀四合豉,先栀后豉法煎奇。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生姜汤
栀豉原方效可夸,气羸二两炙甘加,
若加五两生姜入,专取生姜治呕家。

栀子厚朴汤
朴须四两枳四枚,十四山栀亦妙哉,
下后心烦还腹满,止烦泄满效兼该。

栀子干姜汤
十四山栀二两姜,以丸误下救偏方
微烦身热君须记,辛苦相需尽所长。

真武汤
生姜芍茯数皆三,二两白术一附探,
便短咳频兼腹痛,驱寒镇水与君谈。
咳加五味要半升,干姜细辛一两具;
小便若利恐耗津.须去茯苓肾始固;
下利去芍加干姜,二两温中能守住;
若呕去附加生姜,足前须到半斤数。

小柴胡汤
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
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有奇能。
胸烦不呕除夏参,萎实一枚应加煮;
若渴除夏加人参,合前四两五钱与,
萎根清热且生津,再加四两功更巨。
腹中痛者除黄芩,芍加三两对君语;
胁下痞硬大枣除,牡蛎四两应生杵;
心下若悸尿不长,除芩加茯四两侣;
外有微热除人参,加桂三两汗休阻;
咳除参枣并生姜,加入干姜二两许,
五味半升法宜加,温肺散寒力莫御。

小建中汤
建中即是桂枝汤,倍芍加饴绝妙方,
饴取一升六两芍,悸烦腹痛有奇长。

大柴胡汤
八柴四枳五生姜,芩芍三两二大黄,
半夏半升十二枣,少阳实证下之良。

柴胡加芒硝汤
小柴分两照原方,二两芒硝后入良,
误下热来日晡所,补兼荡涤有奇长。

桃核承气汤
五十桃仁四两黄,桂硝二两草同行,
膀胱热结如狂证,外解方攻用此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参苓龙牡桂丹铅,芩夏柴黄姜枣全,
枣六余皆一两半,大黄二两后同煎。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桂枝去芍已名汤,蜀漆还加龙牡藏,
五牡四龙三两漆,能疗火劫病惊狂。

桂枝加桂汤
气从脐逆号奔豚,汗为烧针启病源,
只取桂枝汤本味,再加二两桂枝论。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二甘一桂不雷同,龙牡均行二两通,
火逆下之烦躁起,交通上下取诸中。

抵当汤
大黄三两抵当汤,里指冲任不指胱,
虻蛭桃仁各三十,攻其血下定其狂。

抵当丸
卅五桃仁三两黄,虻虫水蛭廿枚详,
捣丸四个煎宜一,有热尿长腹满尝。

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
项强如痉君须记,八两大黄取急消。

大陷胸汤
一钱甘遂一升硝,六两大黄力颇饶,
日晡热潮腹痛满,胸前结聚此方消。

小陷胸汤
按而始痛病犹轻,脉络凝邪心下成,
夏取半升连一两,瓜萎整个要先烹。

文蛤散
水潠原踰汗法门,肉中粟起更增烦,
意中思水还无渴,文蛤磨调药不繁。

白散
巴豆熬来研似脂,只须一分守成规,
定加桔贝均三分,寒实结胸细辨医。

柴胡桂枝汤
小柴原方取半煎,桂枝汤入复方全,
阳中太少相因病,偏重柴胡作仔肩。

柴胡桂枝干姜汤
八柴二草蛎干姜,芩桂宜三栝四尝,
不呕渴烦头汗出,少阳枢病要精详。

半夏泻心汤
三两姜参炙草芩,一连痞证呕多寻,
半升半夏枣十二,去滓重煎守古箴。

十枣汤
大戟芫花甘遂平,妙将十枣煮汤行,
中风表证全除尽,里气未和此法程。

大黄黄连泻心汤
痞证分歧辨向趋,关浮心痞按之濡,
大黄二两黄连一,麻沸汤调病缓驱。

附子泻心汤
一枚附子泻心汤,一两连芩二大黄,
汗出恶寒心下痞,专煎轻渍要参详。

生姜泻心汤
汗余痞证四生姜,芩草人参三两行,
一两干姜枣十二,一连半夏半升量。

甘草泻心汤
下余痞作腹雷鸣,甘四姜芩三两平,
一两黄连半升夏,枣枚十二擘同烹。

赤石脂禹余粮丸
赤石余粮各一斤,下焦下利此汤欣,
理中不应宜斯法,炉底填来得所闻。

旋覆代赭汤
五两生姜夏半升,草旋三两噫堪凭,
人参二两赭石一,枣十二枚力始胜。

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后煎痞利尝,
桂草方中皆四两,同行三两术参姜。

瓜蒂散
病在胸中气分乖,咽喉息碍痞难排,
平行瓜豆还调豉,寸脉微浮涌吐佳。

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枣枚十二守成箴,二两芍甘三两芩,
利用本方呕加味,姜三夏取半升斟。

黄连汤
腹痛呕吐藉枢能,二两参甘夏半升,
连桂干姜各三两,枣枚十二妙层层。

桂枝附子汤
三姜二草附枚三,四桂同投是指南,
大枣方中十二枚,痛难转侧此方探。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大便若硬小便通,脉涩虚浮湿胜风,
即用前方须去桂,术加四两有神功。

甘草附子汤
术附甘兮二两平,桂枝四两亦须明,
方中主药推甘草,风湿同驱要缓行。

白虎汤
阳明白虎辨非难,难在阳邪背恶寒,
知六膏斤甘二两,米加六合服之安。

炙甘草汤
结代脉须四两甘,枣枚三十桂姜三,
半升麻麦一斤地,二两参胶酒水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